曝光台

曝光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曝光台

共治一江水 共享生态美

危废技术网 2022-11-08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诗圣杜甫笔下的嘉陵江风光旖旎。

  嘉陵江,这条长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广的一级支流,从陇原、秦岭的深处走来,在川东北画出上千里的弧线。它浩浩汤汤,在四川南充市留下了约300公里的“最柔美身段”。保护好嘉陵江,不仅事关沿江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涉及长江中下游生态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南充市强化上游意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补齐治污短板,实现长效治理,确保了嘉陵江清水东流,让川中丘陵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补齐设施短板,让嘉陵江水清近人

  南充市营山县,南门河穿城而过,汇入渠江最终注入嘉陵江。漫步南门河畔,河边树影婆娑,人来人往,或静坐河岸,或投食白鹭,或闲来垂钓。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小的时候河水还很清澈,我们经常去摸鱼。前些年河水臭得不得了,大家宁愿绕道都不想从河边过。”年过半百的张映明回忆。

  随着城市发展,沿河两岸污水直排,水环境、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群众戏称这是无法开窗、无法看景、无法活动的“三无之所”。

  这两年,营山县大刀阔斧改造县城7个街区、68个小区,涉及1.1万余户群众,将城市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同时,实现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不让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河流。如今,营山县南北两河的水质彻底变了样,“三无之所”变成了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营山县江河由重度污染到水清近人,印证的是南充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的脱胎换骨。

  2017年,南充主城区仅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占总排放量的55.29%;域内县城污水处理能力仅占总排放量的53.62%;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全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雨污直排混排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老百姓生产生活。近年来,南充市累计投入180多亿元,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短板,从源头控制污染。先后新(改)建雨污管网3930公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8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2处,污水日处理能力新增57.76万吨,增长2倍,中水回用每天达6.5万吨。这些管网设施不仅有档案,还能实现信息化、账册化管理。

  如今,嘉陵江干流(南充段)新颜焕发,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2019年以来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稳定保持达100%,2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70.4%提升至2021年的92.6%,V类和劣V类小流域断面从2016年的22个减少至2022年的两个,3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19年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不仅如此,南充还重点围绕嘉陵江岸线打造了十多处城市滨水公园,成为群众休息锻炼的好去处。如今的嘉陵江(南充段)水清、岸绿、景美。

  引入市场机制,由无序填埋到变废为宝

  秋天的西充县,城外一处三面山丘合围的一块小平地掩映林间,这里草树金黄,宛若一座公园。

  “这下面几米以前全埋的是垃圾,苍蝇一群群地来。”四川青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吉林介绍。

  过去,西充县城乡生活垃圾主要采用集中填埋的处理方式,乡镇各自设点,无序填埋盛行。由于填埋机械作业面垃圾裸露、落实除臭措施不到位,渗滤液处理设施工艺落后和能力不足,一度造成臭味扰民、渗滤液积存风险突出。

  这两年,西充县果断收回原垃圾填埋场经营权,交国有投资公司负责,实施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垃圾填埋场摇身一变成了垃圾压缩转运站,每日集中转运垃圾200吨至附近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跟随一辆垃圾转运车,记者来到城郊的中航工业南充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这是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走进厂房操作车间,操作员马青戈正操作着一台大型“娃娃机”。马青戈按下控制按钮,“娃娃机”抓兜便抓起发酵好的垃圾放置到焚烧炉喂料口,垃圾焚烧产出蒸汽推动发电机发电。

  “垃圾池装了南充市民20天左右生产的垃圾,一兜下去能抓取5吨左右垃圾,3个焚烧炉共同作业,工厂每天能处理1200吨垃圾和400吨渗滤液。”公司党支部书记孟令波介绍,公司采用最新技术,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014年投运以来,南充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累计焚烧垃圾255万吨,发电6亿余度,减少碳排放402万吨,不仅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还将垃圾转化为再生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

  南充市生态环境局一位技术人员介绍,南充市采用市场机制,分片区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2900吨,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处置全覆盖。这样,3座发电厂各自负责数座县城的生活垃圾,有一定处理规模,能长久生存,又预留了空间,能满足城市的扩容。

  同时,南充市建成废机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中心5处、医废处置中心3座、污泥处置中心4处和川东北第一家大型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年危废处理能力8.25万吨,处理范围辐射周边多个市(州),危废处置实现设施到位、处置到位、监管到位。

  坚持民生取向,形成共治机制

  从污水横流到一江碧水,从无序填埋到资源化利用,南充市环境保护呈现新气象。为何有这样的变化?瓶颈是如何打破的?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波坦言,关键是面对问题,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纪律抓整改。

  2017年,南充共收到的群众环境质量投诉及环境信访均居全省前列,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线索也较多。南充市立下军令状,明确了678个具体整改任务,针对全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突出短板,相继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推进”“三年提质增效”“两年攻坚行动”,明确了污水“收集、处理、利用”能力“三提升”、垃圾处理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发电“三统一”、危废处置“设施到位、处置到位、监管到位”“三到位”的工作机制;全国首创“记者河长”工作机制,用舆论监督等方式促进问题整改。2017年以来,一大批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南充市2021年度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测评名列全省第一。

  环保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持久战需要建章立制实现长效治理,也需要提升能力作为支撑。南充市配合推动《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省级立法,先后出台《南充市乡村污水处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发挥好环境监管“智慧平台”作用,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及时向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亮剑”,累计查处恶意环境破坏和违法案件1900余件,让环境破坏者望而生畏。

  南充市将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2017年以来,否定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项目26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200余家,淘汰退出及关停企业300多户。

  调度数据显示,南充市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813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涉及的68个整改任务已完成29个,交办的信访问题271个已完成250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31项已完成整改22项;两轮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746个已整改完成745个。

  如今的南充,呈现环保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生态文明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越来越多的环保基础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社会参与环境违法监督的氛围形成,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正在完善。

转自:光明网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