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上海市保安全,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系统提升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危废技术网 2022-10-14
 

生态环境安全是城市正常运行与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人民健康和平安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上海将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和支持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打造“人民城市”的重要基石,做到让市民“放心、安心”。

(一)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坚持不懈提升水源地安全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书写现代供水史的城市,1883年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在黄浦江畔诞生。百年来,上海的饮用水水源地受到城市发展和无序排污的影响,经历了 “苏州河—黄浦江下游—黄浦江中游—黄浦江上游—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为了保障供水安全,取水口位置不断上移,供水格局多以分散、开放的水厂取水口为主;90年代之后,上海的水源地更多向集中、封闭、联通转变,尤其是到2016年底,黄浦江上游金泽水源建成,上海四大水源全部实现封闭取水、管网联通,基本建立“两江并举、一网调度”的集中供水格局。水源地安全保障也逐渐从侧重水厂卫生制水向城市水源格局系统保护和水安全保障相结合。

1.夯实基础,牢固构建法律框架体系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工作始于80年代。为了保护黄浦江上游水源,维护黄浦江上游水质,1985年4月19日,上海市人大第八届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第一部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对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目标、保护区范围、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管理方法、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奖罚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规定。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对水源保护区和准水源保护区作了具体界定,明确了各有关部门保护水源的具体职责范围,包括污染物总量的削减目标、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程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在企业之间有条件地调剂余缺、互相转让,防止水源污染的具体行为规范以及奖励和行政处罚的规定。1990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又进一步对《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对于强化管理体制、目标责任制、取水口的保护、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管理以及将水源保护工作纳入企业升级评级、干部考核内容等都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010年1月,《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发布,该条例管理的空间范围从原有黄浦江上游扩大到全市四大集中式水源地,并结合上海过去20年在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工作的经验,将精准定位、围栏建设作为一级区严控手段;将截污控源和淘汰清拆作为二级区强控手段,将产业准入机制和生态补偿作为整体政策辅助,实现了水源地供水格局调整的同时全面强化环境保护的目标,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框架全面完善。

2.筑紧围栏,坚决推进保护区清拆整治

从“十二五”至今,上海市相继完成了水源一级保护区与供水无关建设项目的清退,以及水源二级保护区排污口关闭、工业企业清退、浮吊船只清退等一系列措施,大大降低了饮用水水源地的人为环境污染隐患。同时,整治区域主要以还林为主,进一步加大了水源保护区内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力度。经过多年努力,自2018年起,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实现100%达标,相关整治模式和理念得到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兄弟省市的认可。

3.伸长触手,努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全面完善水源地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上海在加密饮用水水源地109项全指标监测频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包括持久性有机物、激素、抗生素等污染的检测方法和特征污染物分析研究工作。同时,逐步建立了“流域—水源地—原水系统”的三级监控网络和预警体系,全市四大水源地主要取水口及其上游来水均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二是建立从“源头”到“龙头”落实公众监督体系。上海市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水源地29项常规指标和80项特定指标的水质监测,并自2016年第一季度起,将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供水厂水质以及龙头水水质分别在原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以及原市卫计委的门户网站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积极推进流域水安全协同保护。作为流域最下游,上海的水源地安全保障在加强本地污染防治和环境管控的同时,更需要流域层面的协同保护。2016年底金泽原水工程建成通水的同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与江苏、浙江进行深度沟通,协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共同建立了上下游水环境风险联动机制。其中,上游江苏吴江地区作为风险管控和预警方,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作为水源地应急响应和管理方,太湖局作为流域机构承担联动协调和水利调度指挥。机制建成后对水源地安全保障发挥了重大作用。2018年以来太浦河水质稳定在II~III类,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影响取水口水质的事件,保障三地安全度过了包括“烟花”台风等在内的自然灾害,确保了太浦河上海金泽和浙江长白荡水源供水安全。

4.立足生态,积极打造江南水乡样板

污染消除只是开始,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措施重现江南水乡风韵,让百姓记得住乡愁,是水源地保护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上海市从“十三五”中期开始,在完成河道截污控源、生态驳岸建设、河底清淤等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辅以水生物基网净化系统、生态沟拦截净化系统等生态工程措施,推进水源地河道生态修复,再塑河道水体生态净化功能。目前,宝山陈行水源地、黄浦江上游(金泽)水源地等区域已初见成效。

(二)彻底解决垃圾围城,构建安全健康的无废城市

作为特大型城市,产业集聚,单位面积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上海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建立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涉疫情医疗废物做到“日产日清”,形成了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固体废物治理模式。

1.筑牢疫情下公共安全保障底线

上海市医疗机构众多、医疗废物产生量大,新冠疫情更是带来高卫生风险涉疫医疗废物、收集面扩大等不利条件。上海聚焦长效机制、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废物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是持续巩固医疗废物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市迅速启动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动态研判医疗废物管控要求,全面做好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的涉疫医废收运处置。二是加快构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一南一北一岛”布局,分别形成南边240吨/天、北面122吨/天、崇明岛30吨/天共计392吨/天的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能力,同时全市唯一传染病医院建立12吨/天的医疗废物自行焚烧处置能力,总体上可全面满足上海市至2035年医疗废物收运处置需求。三是提升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精细化水平。以“定人、定车、定时间、定路线”四定原则建立医疗废物分级分类的收运体系,全天候保障上海75家大型医疗机构医废日产日清、610家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废48小时完成收运、其它小型医疗机构电话预约后48小时内完成收运,并通过“白+黑”收运模式(白天收运常规医废、夜间收运涉疫情医废)确保了所有涉疫情医废的第一时间收运处置。四是探索构建了平战结合的“1+N+X”医疗废物收运新模式。以车车对接、医疗废物不落地的集中收集转运方式打通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确保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在48小时内安全收运处置,应急处置经验已为全国提供了有力借鉴,并被写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刊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指南》,向世界提供医疗废物处置的“上海经验”。

2022年3月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把守牢涉疫环境安全底线放在关键首先位置,根据疫情变化形势科学研判涉疫垃圾增长趋势,及时启动并动态调整应急收运处置方案,加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链条监管,开展黄色医废袋装垃圾整治行动,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单日收运量最高峰达1419吨,医疗废物全部得到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

2.系统提升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上海市创新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其中危废转移电子联单、“点对点”综合利用等创新模式已上升为国家制度。“十三五”期间推进建成了老港医废处置中心、化工区升达焚烧设施等一批高水平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同时,不断创新推进危险废物产业协同利用处置。充分挖掘宝钢股份原有配套危废焚烧炉的处置能力,形成2万吨/年社会化处置能力,填补了北部地区焚烧能力空白。大力推进本市废油漆桶进入宝钢转炉冶炼,已形成3万吨/年综合利用能力,废油漆桶出路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此外,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路径,通过以原料替代、形成最终产品为导向,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废酸等高品质危险废物的“点对点”综合利用,解决了本市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危险废物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除了政府层面的系统性措施,面向社会,上海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针对汽修行业分布广、危废种类多、数量少等特点,将全市4000余家汽修行业企业纳入收集体系,落实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实现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主要危废种类统一收运处置。2020年已收集废铅蓄电池2.4万吨,较2019年增长了约1.5倍。同时,利用上海信息建设优势,建设并应用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交通、生态环境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危险废物运输信息的互通联动。实现了从产生到处置、市内与市外、管理与执法、地方到国家的信息贯通,形成系统闭环管理。

3.创新推动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对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的要求。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率先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条例,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通过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杜绝混装、混运、混处,确保分类常态长效。通过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避免部分居住区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简单化”等现象。系统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依托各级管理主体,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同时,不断强化社会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新时尚。

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94.7万吨,与2020年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12.8%,有害垃圾分出量减少13.7%,湿垃圾分出量增长9.03%,干垃圾处置量增长6.15%,生活垃圾分类“三增一减”成效持续提升,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转自:上海环境
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与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号将尽快处理。谢谢!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