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嵊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危废技术网 2022-12-27
 

嵊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浙江靓丽的新名片,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浙江干部群众的共识。2020年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中,浙江必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嵊州具备内在优势,构建起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美丽绍兴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美丽浙江建设体系的一部分。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嵊州市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绿色发展为主线,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整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市、省级生态文明城市、省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
嵊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逐年上升,逐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启动美丽嵊州建设、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个五年规划。在这个关键时期,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嵊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准确判断当前形势和面临的压力,科学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绿色发展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建设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嵊州,融入大湾区、聚力“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绍兴市委、嵊州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加快“六个重塑”,持续深化“三个年”和“五个聚焦”,认真总结“十三五”的发展成就和嵊州市基础优势,既对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要求,又充分考虑嵊州市实际,系统梳理嵊州市“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与生态环境目标完成情况,剖析“十四五”时期嵊州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压力与短板,深入研判“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形成嵊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基础
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北纬29°35′,东经120°49′。东邻奉化、余姚,南毗新昌、东阳,西连诸暨,北接上虞、绍兴。全市境域东西长64.1千米,南北宽55.4千米,总面积1789平方千米。全市辖区21个乡镇(街道)、452个行政村、29个社区,户籍总人口为72.87万,流动人口8.6万。
四面环山、五江汇聚,中为盆地,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3.72%,生态环境很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嵊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野生动植资源丰富,植被中有茯苓、香樟等常用的经济价值和要用的野生植物111科,335种。非金属、建筑材料矿产丰富,硅藻土、黄沙、萤石头、花岗岩被称为嵊州矿产的“四宝”。硅藻土远景总储量为5亿吨,属特大矿藏,居全国首位。
嵊州属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位于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圈的十字交叉点上,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中心节点城市,上三高速、甬金高速在这里交汇,目前,围绕“打通二二三四、建设大交通”的目标,杭绍台高铁、金甬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527国道嵊州段、四级航道的曹娥江航道等重要交通工程都已动工建设,到2020年末,我市将有两条铁路、三条高速、两条国道,两个高铁客运站、一个铁路货运站,加上公路、铁路、水运的连接联运,加上嵊新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嵊州将打造成为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2.1 环保主要成效
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机构调整不断优化,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法治建设能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美丽城乡建设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2.1.1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业强市有力推进,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实施转型升级“七化”行动,块状经济加快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领带服饰、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6%。入围“浙江制造”试点县市,领带产业列入国家第一批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纺织(真丝产品)产业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称号。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服务业发展迅速,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8.4%,网络零售额突破60亿元,被评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市。
2.1.2 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围绕“水、气、土、废”四大治理目标,打赢“水、气、土、废”四大保卫战役,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进位推进专项行动。制定《嵊州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重点区域管控方案》,打出治气“组合拳”,组织城市扬尘、餐饮油烟、工业废气、柴油货车尾气等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城区扬尘治理,全面落实施工工地“八个100%”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开展行业整治提升推进区域废气治理。开展“12+1”行业整治,高质量完成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整治工作,积极配合其他责任部门以执法倒逼等方式强势推进造纸等行业整治提升。推进重点行业废气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示范项目整治,加快城北工业园区整治,编制废气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查。加强废气监测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车辆尾气防控,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站点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在省和绍兴市网站发布实时数据;完成21个乡镇(街道)PM2.5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实现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全覆盖;推进乡镇臭氧站建设。严格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田间地头和人,并加大督查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打赢碧水保卫战。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成立“碧水联盟”,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仙岩镇西鲍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建设,完成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北工业区、甘霖镇南工贸区、长乐下曹工业园区、黄泽三王工业园区、石璜工业园区、金庭上东工业园区等8个工业园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推进饮用水源地划定和监测系统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完成南山水库饮用水源地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系统和张岙、马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做好493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做好乡镇饮用水水源监测、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监测。
打赢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信息核实,逐步推进污染地块系统录入和污染物核定工作。完成本市土壤污染重点企业及其空间位置、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的核实,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完成农用地详查点位的核实、调整与补充。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样品分析测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地块风险筛查与采样方案制定工作。加大宣传,完成疑似污染地块系统录入、涉土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修订工作。完成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情况重新核定。
打赢固废清零战。开展清废行动,加强固废执法监管。制定清废行动方案,开展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排查,进一步完善登记申报制度。开展重点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堆放场所检查,推进对废旧电瓶收集点整治。依托实时在线监控对产生点、贮存点进行日常监管,推进危废经营和重点固废产生企业在线监控接入环保专网工作。加强固废执法监管,出台举报奖励办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初显成效。推动仙岩造纸行业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工业固废减量率。完成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检查和整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固废治理设施建设,率先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
2.1.3 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
推进重点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巩固整治成效。推进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长效监管,巩固整治成效,严格按照整治提升标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造纸行业完成低污染制浆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制药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循环发展。鼓励纺织印染、造纸、化工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规范雨水口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重点企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纳管改造、雨水外接。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上级下达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万元产值能耗及排污强度不断降低,其中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2.1.4 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口
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两高一资”项目审批。积极支持服务市域经济,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等各项环保管理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准马上建设。同时,在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中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没有环境容量或超过市域环境容量的“两高一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强化审批项目的日常监管,严格监督企业认真执行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主体工程与治污设施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十三五”期间,完成项目审批1096件,其中报告书67件、报告表908件、登记表121件;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2133个。
2.1.5 法治建设能力不断完善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执法,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
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执法执证率。一是领导干部自觉坚持带头学法;二是认真抓好干部职工普法教育。积极组织新进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和环境监察证培训,确保了现场执法持证率达100%。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积极组织开展“清废”“蓝天保卫”“碧水斩污”和交叉检查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重点打击环境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恶意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司法联动,形成全市合力。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通过与公检法的衔接,强化问题发现,联合开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强化办案保障,会商协调重大案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疑难复杂案件,引导调查取证。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案件会商等无缝衔接的联合办案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区域、乡镇(街道)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环保部门联席会制度,协调解决跨区域环境突出问题。
2.1.6 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健全环境监管工作机制,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提升执法监管信息化水平,建成智慧化的环境执法监管平台,现场监察、应急处置等现场调查处置技术手段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形成环境执法与公众、舆论、司法监督相结合的环境监管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环保督察整改机制,实行每月考核工作制度。阶段性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相关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措施抓整改、抓落实。实行每月现场核查、每月进度通报、后续整改专项考核三项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不断推进生态损害赔偿改革。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的执行、损害鉴定评估、赔偿资金管理等改革;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利用司法联动联席会议的制度优势,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交流与合作。
健全环境信访机制,提高环境信访调处效能。环境信访做到有访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处,重点环境信访件实施领导包案及跟踪督办包办制度。截至目前,我市纳入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管理系统的企业603家,其中信用等级A级370家,信用等级B级193家,信用等级C级30家,信用等级D级9家,信用等级E级1家。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工作。行政处罚信息作为不良信息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信用不良将直接影响企业招投标、银行贷款、荣誉称号授予等工作。
2.1.7 美丽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实施城中村改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通过城中村改造,拆除一批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城中村,较大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城南核心区已基本告别“城中有村、村在城中”的局面,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深入推进矿山、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联动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保有量等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均落到实处,为全市优良的自然生态本底提供了保障。
2.1.8 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衔接乡镇行政边界、环境功能区划分区边界,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类管理。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33个,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及环境质量目标,建立嵊州市33个环境管控单元的准入清单。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坚持强化全域生态涵养,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专项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特色工作深入推进,为嵊州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嵊州坚持发挥和扩大山水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节约高校利用资源,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2.1.9 小结
“十三五”期间,嵊州市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良好。水环境质量方面,15个国家、省、市、县控水质断面水质逐渐变好,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均满足Ⅱ类水功能区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大气环境优良率逐年增加,综合指数逐年降低;土壤环境质量方面,监测点位均达标;声环境方面,声环境质量均为优级;噪声污染特征仍表现为道路交通噪声、生活噪声污染和工业噪声;生态资源状况方面,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近三年基本持平,级别均为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如表2.2-1所示。
表 2.2.1 嵊州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性质
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目标
2020年
情况说明
约束性指标
环境
质量
1
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的比例
%
94.4
100
100
完成
2
市控以上劣V类断面
%
0
0
0
完成
3
细颗粒物(PM2.5)浓度
ug/m3
50
37
29
完成
4
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
%
81.8
88
96.7
完成
污染
减排
5
国家“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
-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阶段下达任务
完成
重金属减排
6
国家“十三五”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
-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阶段下达任务
完成
预期性指标
环境
质量
7
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完成
8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完成
9
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
%
-
73
完成
生态
保护
10
省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比率
%
≥90
100
100
完成

延伸阅读: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