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位于南海之滨,毗邻港澳,特区面积约为1997.5km2,2021年年底常住人口约为1768.2万人,人口密度高达8852人/km2,2021年经济总量约为3.07万亿元,具有典型的“三大三小”特征,即深圳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近年来,深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深圳“无废城市”建设成效
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先锋,于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1年继续入选为全国100个“无废城市”建设城市。自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深圳对标对表国际先进水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路径,积极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制定了“起跑”“跟跑”“并跑”“领跑”四阶段建设目标。“起跑”阶段:到2020年初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固体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跟跑”阶段:到2025年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并跑”阶段:到2035年主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效果显著;“领跑”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各项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树立“无废城市”国际标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方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综合治理的“深圳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体系逐步完善
深圳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现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高位统筹、协同增效的推进机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问政会,深圳市政协设立委员议事厅,形成系统的“无废城市”建设监督考核机制。
深圳市创新体制机制,系统打造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大体系,“四轮驱动”推进固体废物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固体废物治理和城市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筑牢长效常治的制度体系。深圳市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制定实施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绿色建筑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6部涉固体废物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和100余项“无废城市”政策文件,形成了符合深圳实际、行之有效的“治废”制度体系。二是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关键也在企业。深圳市紧盯固体废物处置短板,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一证式集中收集改革,建成投用危险废物处置交易平台;按照B2B商业模式系统构建了产废单位与经营单位之间的信息化需求网络,共孵化培育134家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有力有序推动固体废物治理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健全科学领先的技术体系。深圳市累计发布72项标准指引,补齐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空白,细化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等规范化环境管理要求。创新25项科技攻坚技术,新增33项专利,其中5项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适用技术目录,3项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搭建12个高端科研平台,设立3家国家工程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广东省工程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持续创新科学“治废”技术手段。四是强化智慧高效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产业优势,建成“源头可追溯、过程可跟踪、处置可监控”的全过程智能化闭环监管体系。结合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开发视频远程在线执法系统,实现“网上检查、不见面、保安全”,提升执法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固废治理能力从“量变”到“质变”
“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以来,深圳市着力提升固体废物本地利用处置能力,目前,已建成投用211个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固体废物本地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到26.1万t/d,较试点前增加一倍以上,各类固体废物实现100%无害化处置。在生活垃圾利用处置方面,设立五大能源生态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力提升至约2万t/d,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同时开展厨余垃圾、污泥、粪渣协同处置。在建筑废弃物利用处置方面,建成52个固定式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设施,利用处置能力达到21.5万t/d,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本地利用处置比例由21%提升到38%。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面,建成29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利用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规模达到3890t/d。在污泥利用处置方面,建成22座污泥干化设施,投产海丰电厂污泥掺烧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
践行“无废”理念,创新建立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模式
一是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构建生活垃圾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模式。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强制分类为依托,构建了生活垃圾全链条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开展“蒲公英计划”、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实施“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措施,推动市民主动分类;创新“大分流细分类”的具体推进策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对分类后的其他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2021年10月,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50.5%,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二是实施源头限额排放,健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深圳市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为破解建筑废弃物处置难题,一方面,深圳市从源头考虑,印发《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标准》《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深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建筑废弃物治理领域实施方案》,规定了工地废弃物排放总量,提出了“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t,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t”的考核指标,以此促进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从源头推进建筑废弃物减量。另一方面,深圳市大力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提升资源化水平。拆除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将房屋拆除与综合利用捆绑实施;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应用,率先在政府投资的房建、交通、水务、园林绿化工程中各选取两个项目试点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从建筑工程的设计、审图、施工、验收等环节入手,在适用部位100%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截至2021年9月,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9%。
三是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形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园区化利用处置模式。“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以来,深圳市在全市大力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园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运处置新模式,印发《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园区环境规范化管理相关制度,从管理企业转变为管理园区,解决小散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难题。此外,深圳市通过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完整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21年9月,深圳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2%。
四是立足服务产废企业,建立危险废物全周期智慧管控模式。深圳市立足优化营商环境,提倡服务至上的理念,编制《深圳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设施布局规划》,创新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运”模式,同步推进危险废物“一证式”收运管理改革,从降低收运企业经营成本着手,化解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处置困境。此外,深圳市上线危险废物处置交易平台,为产废企业和经营企业搭建便捷的信息桥梁,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当前,深圳市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48%,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为强化全过程监管,深圳市开发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创新视频远程执法模式,规范企业危险废物巡检形式。
五是推进厂内减容减量,建立市政污泥燃煤电厂全量掺烧能源化利用模式。深圳在全市普及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全面推进污泥源头减量,制定《水质净化厂深度脱水改造实施方案》,配套出台《深圳市水质净化厂污泥深度脱水技术指引》,提出全市污泥就地兼容稳定至含水率40%以下、泥不出市等要求。建立以厂内深度脱水为前提的市政污泥全量掺烧资源化利用模式,化废为能,实现污泥市内全量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彻底解决深圳市污泥长期依赖异地处置风险高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策略
为实现到2035年“源头少排放、资源全回用、废物零填埋”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深圳市以继续入选全国100个“无废城市”为契机,以资源循环和减废降碳为建设重点,高标准制定《深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圳市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全民减废、资源循环、趋零填埋、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全面实施八大行动计划。
聚焦绿色生活、绿色开发、绿色生产,开展全民减废行动
在绿色生活方面,全面推进“绿色细胞工程”、绿色快递、绿色外卖,倡导“光盘行动”,深入开展禁限塑工作,推动生活领域减废降碳协同增效。在绿色开发方面,深化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实施建筑工地和外运处置“两个限额排放”;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50%,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显著提升。在绿色生产方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数据中心为支撑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工艺升级改造,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到2025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工业企业占比达75%以上。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趋零增长”。
聚焦精细化管理,开展分类收集行动
抓实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开展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计价和计量收费新模式;加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标准化贮存间建设,完善分拣暂存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园区集中收集贮存管理,工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运试点工作。加强建筑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动建立建筑废弃物分类管理制度,打造现代化标准环保工地,推进建筑废弃物源头精细化分类收集。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结合“美丽田园”建设工作,完善分类回收处置体系,实现基本农田100%全覆盖,探索建立有偿回收机制。加强海洋垃圾分类管理,探索船舶与港口垃圾分类收运设施的共同建设和运营商培育管理;建立公共海域海漂垃圾清理环卫化工作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海上非法倾倒固体废弃物。
聚焦绿色低碳,开展资源循环行动
对于建筑废弃物,重点推进工程渣土和拆除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畅通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利用渠道,计划到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85%,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35%。对于生活垃圾,一方面,深度做好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好堆肥、沼液、沼渣等产品应用的“梗阻”问题,推动厨余垃圾“变废为材”;另一方面,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能力建设,计划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8950t/d,推动生活垃圾“变废为能”。针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动粉煤灰、炉渣100%资源化利用,提升工业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开拓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计划到2025年,重点行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针对市政污泥,全面普及市政污泥干化+燃煤电厂掺烧技术路线,确保市政污泥全量安全处置。此外,统筹推进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开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产业试点示范,助力报废汽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动力电池阶梯利用等产业长足发展。
聚焦能力提升,开展安全处置行动
加强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计划到2025年,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能力达到130t/d。统筹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固定消纳场、水运中转设施建设,减少外运处置量,建筑废弃物本地利用处置比例提高到50%以上。推进飞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推进河道底泥、通沟污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取消化粪池试点。推进去工业化升级改造,高标准推进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建设,建立城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保障,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超过80亿元。
聚焦先行示范,开展“五大改革六大创新”行动
五大改革行动分别是:深化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厘清市、区两级责任分工,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效能;深化固体废物本地处置跨区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改革,破解“邻避效应”;推进危险废物“一证式”收运服务改革,破解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运处置困境;推进危险废物跨省域转移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省域间协同合作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深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废弃物、市政污泥等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电子联单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六大创新分别是:创新打造固体废物治理高端科技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创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模式,搭建B2B模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交易平台;创新固体废物诚信管理模式,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固体废物治理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帮扶方式,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创新“环保管家、环保顾问、环保主任”监管模式,实现固体废物立体网格化管理;创新建立固体废物智慧监管立体服务系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格局和服务模式。
聚焦全民共建,开展“无废文化”行动
打造海报与新媒体、地铁公交与出租车、机场与住户电梯等多形式、多渠道的立体宣传平台,建设“无废”低碳乐园、“无废”工业园区和居民社区,开展“无废文化”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无废文化”传播矩阵,建设一批宣传示范教育基地;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创建“无废城市”的良好氛围,把建设“无废城市”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聚焦合作共赢,开展区域合作行动
完善固体废物处置交易平台,强化跨区利用处置生态补偿。通过深化深港“无废城市”和“资源循环”交流合作,深化深莞惠经济圈(3+2)固体废物治理合作,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深入推进“无废城市”技术交流等积极举措,建立区域固体废物协同共治机制,推进城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共赢。
聚焦“双碳”目标,开展减废降碳行动
一方面,按行业、领域逐步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碳排放核查体系;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构建规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其中,重点推进居民绿色生活与碳普惠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绿色生活场景的碳减排激励机制;同时,构建工业绿色发展与碳普惠深度融合机制,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贡献的碳减排量纳入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用于抵消补充企业碳排放配额,推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用于碳市场履约抵消。
“无废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深圳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战略机遇,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奋力打造超大型城市固体废物治理“深圳样板”。(作者系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与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号将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