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揭开中国危废跨省转移迷局,探究各省危废处理现状

危废技术网 2019-03-07
 

导言:在诸多环保细分领域中,危废行业具有产业处于成长期、项目现金流好、盈利水平高等特点。尤其在环保监管趋严后,处置需求旺盛、设施供给不足导致“量价齐升”;另一方面,行业诸多问题也在督察过程中频繁暴露:排放超标、避邻效应甚至安全事故等。那  么全国范围来看,危废转移具有哪些特点?

一、全国纵览:中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

1.1、中部地区产废量和产废强度较低

从全年转运量来看,危废跨省转运最活跃的地区为华东地区。转出危废最多的省份为:浙江(181万吨)、江苏(150万吨)、山东(44万吨);转入危废最多的省份为:安徽(120万吨)、江西(93万吨)、河南(54万吨)。

危废净转出省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以浙江、江苏、山东、贵州、云南为代表;而危废净转入省份则主要分别于华中及华东部分地区,以河南、河北、江西、安徽为代表。

从转出占比来看,浙江、北京、贵州、江苏危废转出占当年危废产量比例均超40%。从转入占比来看,江西、安徽、天津、河南危废转入占当年危废产量比例均超70%。我们认为,大量转入和转出的原因可能有:1)当地产能不匹配;2)受价格因素驱使。

从全年净转出量来看,中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即危废大量转入中部地区。从工业总量与结构上看,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山东、江苏分别位列2016年危废产量第一、二;西部地区有色、焦化行业等发达,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如甘肃、云南产废强度均大于200吨/亿元,而中部地区产废量和产废强度相对较低。

1.2、危废跨省转运量和种类高度集中

从危废跨省转运的种类来看,集中度CR5高达80%。转运量最大的前五种危废分别为:含汞废物(263万吨)、其他废物(184万吨)、表面处理废物(106万吨)、精(蒸)馏残渣(64万吨)和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5万吨)。

从单次转运来看,大多数跨省转运单次重量小于1000吨。以江苏省2017年危废转出为例,统计案例共2726次,其中单次转运大于1000吨的为351次,占比仅12.8%。而从年度总转运量来看,大多数省级转运年转运量小于1万吨。

1.3、危废跨省转运前十大路线详解

全国危废跨省转运年流量大于10万吨的路线集中于东部。共计10条年转运流量大于10万吨路线中,7条发生在华东各省之间。其中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转出省份,江西、安徽为主要接收省份。

从前十大路线转运详情来看,主要转运危废种类为:1)其他废物,浙江至安徽50万吨;2)表面处理废物,浙江至江西46万吨;3)精(蒸)馏残渣,内蒙古至河北17万吨;4)含铜废物,江苏至浙江11万吨;焚烧处置残渣,江苏至浙江11万吨。

二、分区详解:七大区域各省危废流转

以2017年各省环保厅危废跨省转运审批公示为数据源,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梳理,对全国七大区31省(除港澳台)进行剖析。

2.1.1、东北

黑龙江:净转入0.76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山东。

总量:转入2.01万吨,转出1.25万吨,净转入0.76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吉林(34%)、安徽(33%)、内蒙古(10%);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55%)、山东(30%)、内蒙古(10%)。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6232吨(50%)、含铅废物2300吨(18%)、废催化剂1896吨(15%)。转入危废种类较为分散,其中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3500吨(17%)、医药废物3460吨(17%)、染料、涂料废物3390吨(17%)。

吉林:净转出3.29万吨,主要流向河北、内蒙古。

总量:转入4.21万吨,转出7.5万吨,净转出3.29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河北(41%)、内蒙古(26%)、安徽(15%);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71%)、黑龙江(10%)。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5.5万吨(73%)、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75万吨(23%)。转入危废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1.93万吨(46%)、焚烧处置残渣0.66万吨(16%)、其他废物0.57万吨(14%)。

辽宁:净转出1万吨,主要流向吉林、天津。

总量:转出1.11万吨,转入0.12万吨,净转出1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吉林(23%)、天津(16%)、内蒙古(15%);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33%)、山东(28%)、吉林(11%)。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36万吨(32%)、其他废物0.28万吨(25%)、废催化剂0.25万吨(22%)。转入危废以多氯(溴)联苯类废物为主。其中多氯(溴)联苯类废物430吨(56%)、废催化剂105吨(14%)、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80吨(10%)。

2.1.2、华北

河北:净转入26.41万吨,主要来自内蒙古。

总量:转出5.19万吨,转入31.6万吨,净转入26.41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南(50%)、山东(11%)、天津(10%);主要转入省份为内蒙古(54%)、吉林(10%)、北京(8%)。

结构:转出以含铅废物(HW31)为主。其中含铅废物2.68万吨(52%)、其他废物1.08万吨(21%)、精(蒸)馏残渣0.59万吨(11%)。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8万吨(57%)、其他废物6.3万吨(20%)、废催化剂4.04万吨(13%)。

内蒙古:净转出10.72万吨,主要流向河北。

总量:转出29.5万吨,转入18.78万吨,净转出10.7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58%)、山东(25%)、陕西(7%);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33%)、江苏(29%)、吉林(10%)。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30万吨(87%)、废酸0.9万吨(3%)、废有机溶剂0.9万吨(3%)。转入危废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6.2万吨(33%)、农药废物3.5万吨(1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4万吨(18%)。

山西:净转入3.1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北京、山东。

总量:转出5.12万吨,转入8.21万吨,净转入3.1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南(39%)、山东(36%)、江苏(6%);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37%)、北京(28%)、山东(23%)。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3.1万吨(61%)、其他废物0.95万吨(19%)、废催化剂0.7万吨(14%)。转入危废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79万吨(24%)、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万吨(14%)、农药废物0.86万吨(12%)。

天津:净转入8.83万吨,主要来自北京、江苏。

总量:转出4.68万吨,转入13.51万吨,净转入8.8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34%)、宁夏(21%)、河南(11%);主要转入省份为北京(36%)、江苏(18%)、山东(13%)。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8万吨(37%)、废催化剂0.9万吨(19%)、废矿物油0.62万吨(13%)。转入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9.1万吨(67%)、焚烧处置残渣4.23万吨(31%)。

2.1.3、华东

安徽:净转入109万吨,主要来自浙江、江苏。

总量:转出10.95万吨,转入119.87万吨,净转入108.9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23%)、宁夏(18%)、河南(14%);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51%)、江苏(29%)、山东(7%)。

结构:转出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HW48)为主。其中其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12万吨(35%)、其他废物3.08万吨(26%)、精(蒸)馏残渣1.5万吨(13%)。转入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72.3万吨(60%)、含铅废物20.6万吨(17%)、表面处理废物12.3万吨(10%)。

福建:净转出4.87万吨,主要流向浙江、江西。

总量:转出8.31万吨,转入3.44万吨,净转出4.87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浙江(38%)、江西(22%)、安徽(9%);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71%)、江苏(18%)、山东(6%)。

结构:转出以含铬废物(HW21)为主。其中含铬废物2万吨(24%)、表面处理废物1.46万吨(18%)、精(蒸)馏残渣1.2万吨(14%)。转入危废以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为主。其中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76万吨(51%)、含铬废物0.55万吨(16%)、废酸0.45万吨(13%)。

江苏:净转出110万吨,主要流向浙江、安徽。

总量:转出150.49万吨,转入40.59万吨,净转出109.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浙江(28%)、安徽(23%)、江西(14%);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56%)、山东(32%)、安徽(6%)。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34万吨(18%)、废催化剂20万吨(20%)、焚烧处置残渣19万吨(10%)。转入废物以含汞废物为主。其中含汞废物27.1万吨(70%)、精(蒸)馏残渣6.4万吨(16.6%)。

江西:净转入77万吨,主要来自浙江。

总量:转出15.8万吨,转入92.92万吨,净转入77.1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安徽(44%)、河南(20%)、湖北(16%);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63%)、江苏(23%)。

结构:转出危废以含铅废物为主。其中含铅废物11.6万吨(73%)、废催化剂3.1万吨(20%)。转入废物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54万吨(58%)、含铜废物17.5万吨(1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2万吨(13%)。

山东:净转出25万吨,主要流向江苏、安徽。

总量:转出44.4万吨,转入19.82万吨,净转出24.58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苏(29%)、安徽(19%)、河南(12%);主要转入省份为内蒙古(37%)、江苏(26%)、山西(9%)。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8.5万吨(43%)、表面处理废物6.8万吨(16%)、废催化剂4万吨(9%)。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5.6万吨(77%)。

浙江:净转出129万吨,主要流向安徽、江西。

总量:转出180.95万吨,转入51.95万吨,净转出12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安徽(34%)、江西(33%)、江苏(12%);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82%)。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90.6万吨(50%)、表面处理废物57万吨(31%)、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3万吨(7%)。转入废物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16.9万吨(33%)、含铜废物11.5万吨(23%)、焚烧处置残渣10.7万吨(21%)。

2.1.4、华南

广东:净转出10万吨,主要流向湖南。

总量:转出10.19万吨,转入0.07万吨,净转出10.1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湖南(43%)、安徽(16%)、江西(16%);主要转入省份为福建(63%)、湖北(16%)、浙江(9%)。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15万吨(41%)、其他废物3万吨(30%)。转入废物极少,仅700吨。其中表面感光材料废物400吨。

广西:净转出11万吨,主要流向贵州。

总量:转出11.32万吨,转入0.38万吨,净转出10.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贵州(58%)、安徽(9%)、云南(9%);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53%)、湖南(27%)、广东(20%)。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6.4万吨(56%)、其他废物1.8万吨(16%)、含铅废物1.2万吨(11%)。转入废物以焚烧处置残渣为主。其中焚烧处置残渣0.2万吨(53%)、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1万吨(27%)。

2.1.5、华中

河南:净转入50万吨,主要来自浙江、江苏。

总量:转出4.9万吨,转入54.45万吨,净转入49.55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陕西(39%)、内蒙古(13%)、湖南(11%);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38%)、江苏(20%)、山东(10%)。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2万吨(65%)、其他废物0.85万吨(18%)。转入废物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26.万吨(50%)、含铅废物8.9万吨(17%)。

湖北:净转入12万吨,主要来自江苏

总量:转出6.99万吨,转入18.55万吨,净转入11.5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西(19%)、河南(18%)、陕西(14%);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45%)、浙江(19%)、江西(14%)。

结构:转出危废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其中精(蒸)馏残渣1.9万吨(26%)、其他废物1.6万吨(23%)、表面处理废物1.1万吨(15%)。转入废物同样较为分散,其中含铜废物5.1万吨(27%)、其他废物5万吨(27%)、表面处理废物4.4万吨(24%)。

湖南:净转入12万吨,主要来自云南、广东

总量:转出6.36万吨,转入18.12万吨,净转入11.7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西(34%)、安徽(16%)、湖北(16%);主要转入省份为云南(28%)、广东(24%)、江苏(11%)。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9万吨(30%)、其他废物1.8万吨(29%)、含铜废物1.5万吨(24%)。转入废物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8.8.万吨(50%)、其他废物6.2万吨(35%)、含锌废物2.75万吨(16%)。

2.1.6、西北

甘肃:净转出1.7万吨,主要流向宁夏、陕西

总量:转出2.61万吨,转入0.93万吨,净转出1.68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45%)、陕西(38%)、内蒙古(8%);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66%)、广西(32%)。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7万吨(64%)、精(蒸)馏残渣0.45万吨(17%)。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5万吨(2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3万吨(19%)、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0.14万吨(9%)。

宁夏:净转入5万吨,主要来自山西、甘肃、内蒙古

总量:转出1.4万吨,转入6.46万吨,净转入5.0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内蒙古(41%)、陕西(24%)、江苏(9%);主要转入省份为陕西(23%)、甘肃(18%)、内蒙古(17%)。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57万吨(41%)、其他废物0.44万吨(32%)、废催化剂0.2万吨(14%)。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7.3万吨(76%)。

青海:净转入3.8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山东

总量:转出1.03万吨,转入4.86万吨,净转入3.8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37%)、河南(29%)、江西(10%);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68%)、山东(24%)。

结构:转出危废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39万吨(3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24万吨(23%)、其他废物0.2万吨(20%)。转入废物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1.7万吨(35%)、精(蒸)馏残渣0.78万吨(16%)、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0.5万吨(11%)。

陕西:净转入11.6万吨,主要来自四川

总量:转出5.51万吨,转入17.06万吨,净转入11.55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27%)、湖北(20%)、河南(19%);主要转入省份为四川(42%)、内蒙古(12%)、河南(11%)。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5万吨(28%)、精(蒸)馏残渣1.4万吨(25%)、废酸0.85万吨(15%)。转入废物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1.8万吨(6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2.8万吨(16%)

新疆:江苏转入农药废物2.2万吨

总量:转入2.94万吨。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95%)。

延伸阅读: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