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揭秘丨危废跨省转移 各省究竟有多少?!

危废技术网 2019-04-20
 

一、全国纵览:中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

1.1、中部地区产废量和产废强度较低

从全年转运量来看,危废跨省转运最活跃的地区为华东地区。转出危废最多的省份为:浙江(181万吨)、江苏(150万吨)、山东(44万吨);转入危废最多的省份为:安徽(120万吨)、江西(93万吨)、河南(54万吨)。

危废净转出省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以浙江、江苏、山东、贵州、云南为代表;而危废净转入省份则主要分别于华中及华东部分地区,以河南、河北、江西、安徽为代表。

从转出占比来看,浙江、北京、贵州、江苏危废转出占当年危废产量比例均超40%。从转入占比来看,江西、安徽、天津、河南危废转入占当年危废产量比例均超70%。我们认为,大量转入和转出的原因可能有:1)当地产能不匹配;2)受价格因素驱使。

从全年净转出量来看,中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即危废大量转入中部地区。从工业总量与结构上看,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山东、江苏分别位列2016年危废产量第一、二;西部地区有色、焦化行业等发达,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如甘肃、云南产废强度均大于200吨/亿元,而中部地区产废量和产废强度相对较低。

1.2、危废跨省转运量和种类高度集中

从危废跨省转运的种类来看,集中度CR5高达80%。转运量最大的前五种危废分别为:含汞废物(263万吨)、其他废物(184万吨)、表面处理废物(106万吨)、精(蒸)馏残渣(64万吨)和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5万吨)。

从单次转运来看,大多数跨省转运单次重量小于1000吨。以江苏省2017年危废转出为例,统计案例共2726次,其中单次转运大于1000吨的为351次,占比仅12.8%。而从年度总转运量来看,大多数省级转运年转运量小于1万吨。

1.3、危废跨省转运前十大路线详解

全国危废跨省转运年流量大于10万吨的路线集中于东部。共计10条年转运流量大于10万吨路线中,7条发生在华东各省之间。其中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转出省份,江西、安徽为主要接收省份。

从前十大路线转运详情来看,主要转运危废种类为:1)其他废物,浙江至安徽50万吨;2)表面处理废物,浙江至江西46万吨;3)精(蒸)馏残渣,内蒙古至河北17万吨;4)含铜废物,江苏至浙江11万吨;焚烧处置残渣,江苏至浙江11万吨。

二、分区详解:七大区域各省危废流转

以2017年各省环保厅危废跨省转运审批公示为数据源,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梳理,对全国七大区31省(除港澳台)进行剖析。

2.1.1、东北

黑龙江:净转入0.76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山东。

总量:转入2.01万吨,转出1.25万吨,净转入0.76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吉林(34%)、安徽(33%)、内蒙古(10%);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55%)、山东(30%)、内蒙古(10%)。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6232吨(50%)、含铅废物2300吨(18%)、废催化剂1896吨(15%)。转入危废种类较为分散,其中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3500吨(17%)、医药废物3460吨(17%)、染料、涂料废物3390吨(17%)。

吉林:净转出3.29万吨,主要流向河北、内蒙古。

总量:转入4.21万吨,转出7.5万吨,净转出3.29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河北(41%)、内蒙古(26%)、安徽(15%);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71%)、黑龙江(10%)。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5.5万吨(73%)、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75万吨(23%)。转入危废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1.93万吨(46%)、焚烧处置残渣0.66万吨(16%)、其他废物0.57万吨(14%)。

辽宁:净转出1万吨,主要流向吉林、天津。

总量:转出1.11万吨,转入0.12万吨,净转出1万吨。转出主要省份为吉林(23%)、天津(16%)、内蒙古(15%);转入主要省份为江苏(33%)、山东(28%)、吉林(11%)。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36万吨(32%)、其他废物0.28万吨(25%)、废催化剂0.25万吨(22%)。转入危废以多氯(溴)联苯类废物为主。其中多氯(溴)联苯类废物430吨(56%)、废催化剂105吨(14%)、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80吨(10%)。

2.1.2、华北

河北:净转入26.41万吨,主要来自内蒙古。

总量:转出5.19万吨,转入31.6万吨,净转入26.41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南(50%)、山东(11%)、天津(10%);主要转入省份为内蒙古(54%)、吉林(10%)、北京(8%)。

结构:转出以含铅废物(HW31)为主。其中含铅废物2.68万吨(52%)、其他废物1.08万吨(21%)、精(蒸)馏残渣0.59万吨(11%)。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8万吨(57%)、其他废物6.3万吨(20%)、废催化剂4.04万吨(13%)。

内蒙古:净转出10.72万吨,主要流向河北。

总量转出29.5万吨,转入18.78万吨,净转出10.7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58%)、山东(25%)、陕西(7%);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33%)、江苏(29%)、吉林(10%)。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30万吨(87%)、废酸0.9万吨(3%)、废有机溶剂0.9万吨(3%)。转入危废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6.2万吨(33%)、农药废物3.5万吨(1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4万吨(18%)。

山西:净转入3.1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北京、山东。

总量:转出5.12万吨,转入8.21万吨,净转入3.1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南(39%)、山东(36%)、江苏(6%);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37%)、北京(28%)、山东(23%)。

结构:转出以精(蒸)馏残渣(HW11)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3.1万吨(61%)、其他废物0.95万吨(19%)、废催化剂0.7万吨(14%)。转入危废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79万吨(24%)、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万吨(14%)、农药废物0.86万吨(12%)。

天津:净转入8.83万吨,主要来自北京、江苏。

总量:转出4.68万吨,转入13.51万吨,净转入8.8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34%)、宁夏(21%)、河南(11%);主要转入省份为北京(36%)、江苏(18%)、山东(13%)。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8万吨(37%)、废催化剂0.9万吨(19%)、废矿物油0.62万吨(13%)。转入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9.1万吨(67%)、焚烧处置残渣4.23万吨(31%)。

2.1.3、华东

安徽:净转入109万吨,主要来自浙江、江苏。

总量转出10.95万吨,转入119.87万吨,净转入108.9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河北(23%)、宁夏(18%)、河南(14%);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51%)、江苏(29%)、山东(7%)。

结构转出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HW48)为主。其中其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12万吨(35%)、其他废物3.08万吨(26%)、精(蒸)馏残渣1.5万吨(13%)。转入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72.3万吨(60%)、含铅废物20.6万吨(17%)、表面处理废物12.3万吨(10%)。

福建:净转出4.87万吨,主要流向浙江、江西。

总量:转出8.31万吨,转入3.44万吨,净转出4.87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浙江(38%)、江西(22%)、安徽(9%);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71%)、江苏(18%)、山东(6%)。

结构:转出以含铬废物(HW21)为主。其中含铬废物2万吨(24%)、表面处理废物1.46万吨(18%)、精(蒸)馏残渣1.2万吨(14%)。转入危废以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为主。其中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76万吨(51%)、含铬废物0.55万吨(16%)、废酸0.45万吨(13%)。

江苏:净转出110万吨,主要流向浙江、安徽。

总量:转出150.49万吨,转入40.59万吨,净转出109.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浙江(28%)、安徽(23%)、江西(14%);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56%)、山东(32%)、安徽(6%)。

结构:转出以其他废物(HW49)为主。其中其他废物34万吨(18%)、废催化剂20万吨(20%)、焚烧处置残渣19万吨(10%)。转入废物以含汞废物为主。其中含汞废物27.1万吨(70%)、精(蒸)馏残渣6.4万吨(16.6%)。

江西:净转入77万吨,主要来自浙江。

总量:转出15.8万吨,转入92.92万吨,净转入77.1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安徽(44%)、河南(20%)、湖北(16%);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63%)、江苏(23%)。

结构:转出危废以含铅废物为主。其中含铅废物11.6万吨(73%)、废催化剂3.1万吨(20%)。转入废物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54万吨(58%)、含铜废物17.5万吨(1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2万吨(13%)。

山东:净转出25万吨,主要流向江苏、安徽。

总量:转出44.4万吨,转入19.82万吨,净转出24.58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苏(29%)、安徽(19%)、河南(12%);主要转入省份为内蒙古(37%)、江苏(26%)、山西(9%)。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8.5万吨(43%)、表面处理废物6.8万吨(16%)、废催化剂4万吨(9%)。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15.6万吨(77%)。

浙江:净转出129万吨,主要流向安徽、江西。

总量:转出180.95万吨,转入51.95万吨,净转出12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安徽(34%)、江西(33%)、江苏(12%);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82%)。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90.6万吨(50%)、表面处理废物57万吨(31%)、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3万吨(7%)。转入废物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中表面处理废物16.9万吨(33%)、含铜废物11.5万吨(23%)、焚烧处置残渣10.7万吨(21%)。

2.1.4、华南

广东:净转出10万吨,主要流向湖南。

总量:转出10.19万吨,转入0.07万吨,净转出10.1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湖南(43%)、安徽(16%)、江西(16%);主要转入省份为福建(63%)、湖北(16%)、浙江(9%)。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4.15万吨(41%)、其他废物3万吨(30%)。转入废物极少,仅700吨。其中表面感光材料废物400吨。

广西:净转出11万吨,主要流向贵州。

总量:转出11.32万吨,转入0.38万吨,净转出10.9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贵州(58%)、安徽(9%)、云南(9%);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53%)、湖南(27%)、广东(20%)。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6.4万吨(56%)、其他废物1.8万吨(16%)、含铅废物1.2万吨(11%)。转入废物以焚烧处置残渣为主。其中焚烧处置残渣0.2万吨(53%)、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1万吨(27%)。

2.1.5、华中

河南:净转入50万吨,主要来自浙江、江苏。

总量:转出4.9万吨,转入54.45万吨,净转入49.55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陕西(39%)、内蒙古(13%)、湖南(11%);主要转入省份为浙江(38%)、江苏(20%)、山东(10%)。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2万吨(65%)、其他废物0.85万吨(18%)。转入废物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26.万吨(50%)、含铅废物8.9万吨(17%)。

湖北:净转入12万吨,主要来自江苏

总量:转出6.99万吨,转入18.55万吨,净转入11.5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西(19%)、河南(18%)、陕西(14%);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45%)、浙江(19%)、江西(14%)。

结构:转出危废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其中精(蒸)馏残渣1.9万吨(26%)、其他废物1.6万吨(23%)、表面处理废物1.1万吨(15%)。转入废物同样较为分散,其中含铜废物5.1万吨(27%)、其他废物5万吨(27%)、表面处理废物4.4万吨(24%)。

湖南:净转入12万吨,主要来自云南、广东

总量:转出6.36万吨,转入18.12万吨,净转入11.7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江西(34%)、安徽(16%)、湖北(16%);主要转入省份为云南(28%)、广东(24%)、江苏(11%)。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9万吨(30%)、其他废物1.8万吨(29%)、含铜废物1.5万吨(24%)。转入废物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8.8.万吨(50%)、其他废物6.2万吨(35%)、含锌废物2.75万吨(16%)。

2.1.6、西北

甘肃:净转出1.7万吨,主要流向宁夏、陕西

总量:转出2.61万吨,转入0.93万吨,净转出1.68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45%)、陕西(38%)、内蒙古(8%);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66%)、广西(32%)。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7万吨(64%)、精(蒸)馏残渣0.45万吨(17%)。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5万吨(29%)、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3万吨(19%)、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0.14万吨(9%)。

宁夏:净转入5万吨,主要来自山西、甘肃、内蒙古

总量:转出1.4万吨,转入6.46万吨,净转入5.06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内蒙古(41%)、陕西(24%)、江苏(9%);主要转入省份为陕西(23%)、甘肃(18%)、内蒙古(17%)。

结构:转出危废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57万吨(41%)、其他废物0.44万吨(32%)、废催化剂0.2万吨(14%)。转入废物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7.3万吨(76%)。

青海:净转入3.8万吨,主要来自江苏、山东

总量:转出1.03万吨,转入4.86万吨,净转入3.83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37%)、河南(29%)、江西(10%);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68%)、山东(24%)。

结构:转出危废以精(蒸)馏残渣为主。其中精(蒸)馏残渣0.39万吨(3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0.24万吨(23%)、其他废物0.2万吨(20%)。转入废物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1.7万吨(35%)、精(蒸)馏残渣0.78万吨(16%)、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0.5万吨(11%)。

陕西:净转入11.6万吨,主要来自四川

总量:转出5.51万吨,转入17.06万吨,净转入11.55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宁夏(27%)、湖北(20%)、河南(19%);主要转入省份为四川(42%)、内蒙古(12%)、河南(11%)。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5万吨(28%)、精(蒸)馏残渣1.4万吨(25%)、废酸0.85万吨(15%)。转入废物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11.8万吨(6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2.8万吨(16%)

新疆:江苏转入农药废物2.2万吨

总量:转入2.94万吨。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95%)。

结构:转入废物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2.2万吨(73%)、精(蒸)馏残渣0.3万吨(10%)

2.1.7、西南

贵州:广西、云南转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

总量:转入17.37万吨。主要转入省份为广西(38%)、云南(36%)。转出危废8.9万吨,转出省份缺失。

结构:转出危废以医疗废物为主。其中医疗废物5.4万吨(61%)、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65万吨(19%)。转入废物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6.1万吨(35%)、废催化剂5.1万吨(30%)、含铅废物2万吨(11%)。

四川:净转出8万吨,主要流向陕西

总量:转出8.78万吨,转入0.91万吨,净转出7.87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陕西(82%)、安徽(6%);主要转入省份为江苏(61%)、广东(22%)、云南(14%)。

结构:转出危废以其他废物为主。其中其他废物7.9万吨(94%)。转入废物以农药废物为主,其中农药废物0.32万吨(36%)、废催化剂0.2万吨(23%)、其他废物0.13万吨(14%)。

云南:净转出12万吨,主要流向贵州、湖南

总量:转出15.31万吨,转入3.11万吨,净转出12.2万吨。主要转出省份为贵州(41%)、湖南(33%)、河南(20%);主要转入省份为广西(31%)、江西(19%)、四川(11%)。

结构:转出危废以废催化剂为主。其中废催化剂5.3万吨(37%)、含锌废物3万吨(20%)、有机氰化物废物2.3万吨(16%)。转入废物以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为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5万吨(54%)、其他废物0.9万吨(33%)。

三、转出、入地政策的攻守之势

虽然从国家层面看,危废跨省转移管制并无加严迹象,《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规定,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区域合作。对于通过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向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单位转移危险废物的,或者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在邻近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可以简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移危险废物审批手续。

地方政府通常结合自身利益考量,对危废跨省转移的态度相差甚远。自2017年以来,已有新疆、安徽、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海南、贵州、福建、宁夏等省发布政策,禁止将省外危险废物转移至本省贮存、焚烧或填埋,并严格控制省外危废转移至本省进行资源化利用。与此同时,江苏省发文,“不得对申请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设置障碍”,福建省则“加大危险废物跨省转出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可见,环保压力下,对政府来说,危废已成为“烫手山芋”。考虑到环保压力下,危废净转入省份面临较大风险,政策上的收紧符合地方政府利益。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