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危废技术 > 废盐、废酸

林晓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教育经历

2000.09-2004.07:天津大学,本科,化学工程

2004.09-2007.07: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环境工程

2009.09-2015.05: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环境工程

2、工作经历

2007.07-至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历任助研、副研究员;

2010.10-2011.10,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习;

3、社会兼职情况

2017.04-至今 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智库专家

2017.05-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理事

2017.08-至今 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6.10-至今 中关村全华稀土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联盟,专家委员

4、研究方向


1)工业固体废物中稀有稀贵金属的分离回收;

2)含重金属-氨氮-高盐废水体系下的氨氮及金属的资源化回收。

5、主持过的重大科研项目:

1)   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锂离子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项目(国拨经费2700万),担任技术负责人,项目时间2017.01-2018.09;

2)   国家863计划项目:工业钒铬废渣高值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及万吨级示范(国拨经费96万),担任项目副组长,项目时间2010.06-2012.06;

3)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个人项目: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制备工艺的多介质循环提纯与提质降耗技术研究(50万),项目负责人,项目时间2018.01-2020.12;

6、研究成果和示范工程

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7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30项。成果如下:

(1)开发了三元锂电池前驱体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和绿色制造技术,实现水、氨氮、重金属等资源的高效闭路循环,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已建立示范工程近30套,覆盖三元行业80%以上实际产量。成果获得2017年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开发了钨钼冶金氨污染全过程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氨污染源头减排及资源高效循环,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纯度,同时拓展应用于稀土、镍、钴、钒、铜、锆、铌钽等行业,累计建成示范工程近20套。成果获2016年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开发出工业钒铬废渣高值化清洁利用技术,实现钒铬深度分离和稀贵金属高值化回收,并建成世界首套万吨级钒铬废渣资源化生产线。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开发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处理技术与绿色供应链模型,已建成3000吨/年废锂离子电池处理中试线。

此外,林晓同志还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废电池处理中废液的处理处置方法》(GB/T 33060-2016)、《含氨废液处理处置方法》(GB/T 36496-2018),参与编著2017、2018版《动力电池蓝皮书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参与译著《水处理原理与设计》(原著第三版)



7、荣誉和奖项

林晓同志及其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以下奖项、荣誉:

1)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3);

2)2016年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

3)2011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

4)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3);

5)2012年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4);

6)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2)

7)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

8)201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奖三等奖;

9)2017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排名第1);

10)2015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排名第2);

11)2014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排名第2);

12)2014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排名第3);

13)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14)2017年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个人;

15)2017年中英两国工程院“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资助;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联系电话:010-88335135  E-mail:chinawfjsw@163.com
版权所有(c)北京固废通固废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202100137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