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无废日”旨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型转变,提高人们对“无废倡议”如何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为积极响应“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的支持下,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在今日以“搭建无废网络,促进无废建设”为主题,分享了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及“无废国际城市网络”搭建进展。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
提升固废环境管理整体水平
“当前,我国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和水平仍存在不少短板。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缺少刚性约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转移、贮存、利用处置环节带来的环境风险高,固体废物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强。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化’原则落实仍有不均衡现象。”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研究员刘丽丽表示。
谈及“无废城市”的概念,刘丽丽指出,“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无废城市不等于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也不等于完全循环利用。”她强调。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可以提升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整体水平。有助于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解决固体废物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刘丽丽说。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对全球45个国家和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碳减排潜力进行分析,通过提升城市、工业、农业和建筑等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碳排放减量的13.7%—45.2%(平均达27.6%)。此外,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贡献率约为25%。
“无废城市”建设涌现哪些典型经验?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是我国固体废物领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7个部门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标志着“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开迈进,并确定了“十四五”期间113个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据介绍,一些城市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建设试点推进模式。例如广东省深圳市超大城市保障体系、天津中新生态城三级平台城市固体废物治理模式等。
一些城市聚焦工业绿色生产,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着眼于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此方面,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模式,用市域内产生的“五废”(即建筑渣土、农业秸秆、畜禽粪污、生活污水污泥、工业中水)对废弃矿山进行修复,完成“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北京经开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政策引导模式等成为典型代表。
一些城市则在农业绿色生产方面“下足功夫”,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例如福建省光泽县养殖农业县特色“无废产业”发展模式和安徽省铜陵市“无废农场”建设模式等。
还有一些城市着眼于生活方式转变,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例如,海南省海口市加强区域协同补偿机制,共建绿色生态圈。海口市缺少设施建设用地,而周边市(县)又缺少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能力措施,这种背景下,海南省海口市与周边澄迈县、文昌市共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由周边市县提供设施用地,海口市提供建设资金和企业运营管理,建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模式,大大提高区域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明显改善服务区内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此外,广东省深圳市生活垃圾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模式、中新生态城基于小城镇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海南省三亚市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模式等也成为典型代表。
提升有效管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环境安全管控,在此方面,广东省深圳市全面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危险废物协同处置合作,共享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处置价格同比均下降50%以上,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重庆市与四川省签订《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合作协议》,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大大缩短跨省转移审批时间,并牵头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4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省市联动。海南省三亚市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
一些城市侧重激发市场活力。例如,海南省海口市提升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打造“无废”保税区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环境监管,防范固体废物进口。在海南省海口市保税仓储中,减少拆分打包工序中一次性泡沫箱、缓冲气袋、塑料或纸材包装等的使用,推进绿色包装应用。此外,江苏省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融资模式、河南省许昌市“无废经济”市场体系建设模式等,也培育了产业发展新模式。